南宫28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名词解释pdf名词解释: (P31 )游戏:是儿童自主自愿、自由调控参与其中,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非功 利性行为或活动。 (P32)练习:练习又称为感知运动游戏或技能,是儿童发 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、对新习得但还不够熟练的动作进行练习的游戏活动形式。 (P33)象征:又称为想象游戏或假装游戏南宫NG·28(中国)官方网站,是指幼儿以自己的动作、语 言、身体或其他物品等代替物为中介,在想象的情境中表现和反映现实生验 的游戏活动。 (P33)结构游戏:又称建构游戏,是指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游戏 材料或其他物体,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,它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 的反映。 (P35)协同游戏:又称联合游戏,是指幼儿和其他幼儿在一起玩,进行相似但 不一定相同的活动,游戏中往往因为材料的借人或借出而互有沟通,也可能有动 作的自发配合,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,缺乏对于材料、活动目的和 结果的共同计划和组织。 (P36)表演游戏:是幼儿按照自己创编的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,对故事中 的人物角色、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。 (P39)主体性: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、 积极性和创造性。在游戏活动中,主体性现实、直观地表现为幼儿的主动性、独 立性和创造性。 (P48)剩余精力说:认为游戏是人机体内部的剩余精力的发泄与运用,儿童可 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。 (P48)生活准备说:格鲁斯认为,儿童有天生的本能,但本能不足以适应将来 复杂的生活,游戏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。 (P49)复演说:霍尔认为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、习惯和活动,是重演史 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阶段。 (P49)松弛说: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,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 式。 (P50)“唯乐原则”:是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,指通过游戏实现在现实生活中 1 实现不了的愿望,获得愉快和满足。弗洛伊德认为“唯乐原则”是支配幼儿游戏 的动机。 (P51)“强迫重复”:是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,儿童在游戏中重复不愉快的体验是 “强迫重复”现象,是“唯乐原则”的另一种体现。 (P52)同化:是指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整合外部事物,从而丰富自 己的动作。 (P52)顺应:是指使主体改变自己原有动作图示,以适应环境的变化。 (P54)最近发展区:由维果茨基提出,认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,游 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。儿童的现有水平与通过帮助和自己努力后能够 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,差异的消除就是“最近发展区”。 (P63)玩物游戏:是指通过操作、摆弄玩具成材料进行的以发展肌内动作和认知 发展为主的游戏,是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婴幼儿的主要游戏形式之一。 (P66)身体运动游戏:主要指以发展大肌肉动作为主的动作游戏。 (P67)追逐打闹游戏:是以身体和动作为“材料”的游戏活动。 (P70)角色行为:是包括了角色动作、语言、表情所构成的扮演过程,是角色扮演 的基本要素。幼儿最先出现的角色行为是模仿性的装扮性动作。 (P70)扮演动机:角色的选择和角色的动作表演都有一种内部推动力,即扮演动 机。一般有模仿动机、情感动机、认知动机三种可能的动机。 (P71)角色意识:是指幼儿能够分辨现实中的自己和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,知道 自己正在假装别人,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线)角色认知: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。它是对一种 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,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相生话经验有关,随角 色扮演意识的日益清晰而逐步提高南宫NG·28(中国)官方网站。 (P73)模拟建构:是幼儿模拟实物进行的建构活动,这种实物只有主题形象的特 征,没有结构造型特征,幼儿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选择材料,是模拟与想象的结 合。从幼儿建构活动的自然及展规律来看,模拟构造晚于任意构造。 (P73)想象建构:是幼儿在进行构造之前就先有了构造意图,凭借对实物的表象 进行操作,加之操作技能的熟练,使想象力和表现力统一于作品,以实现构造目 的的建构活动。 2 (P84)认知发展: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 形成、发展和变化的过程,涉及知觉、记忆、注意、思维、语言、想象等多种心 理过程。其最基本因素是概念学习和问题解决。 (P86)概念形成:是指儿童在与客观事物直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以归纳的方式 抽取或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或关键特征,属于发现学习南宫NG·28(中国)官方网站。 (P86)概念同化:是指儿童在的帮助下,掌握以词为标志的概念,使符号(词) 代表一类事物,而不是代表特殊的事物,属于接受学习。 (P87)辐合型问题:是指当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,或只有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时,要求用一个“唯一正确”的答案或“一个最佳”解决方案来解决。 (P89)发散型问题: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、途径和角度去设想,探求尽可能多 的答案,最终获得解决的问题。 (P90)亲子依恋:亲子关系是儿童生命中最早形成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,它建立在 先天的血缘基础上,但后天共同生活中的亲情发展才是杀中子关系建立的关键。 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情感联系称为亲子依恋。亲子游戏有助于儿童建立安 全的亲子依恋。 (P93)亲社会行为: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、帮助、合作和共 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。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互惠行为,是在人际交 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,对个体一-生的发展意义重大。 (P107)教学: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,是师生双向沟通经验和知识, 交流彼此情感的一种互动的过程。 (P107)课程:课程即教学科目,即学习经验,即有计划的教育或教学活动。 (P110)基本活动:是指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中出现频率最高,对人的生存发展最有 价值,并且最适合该年龄段的活动。基本活动就是一个人某一个阶段最经常、最 适宜最必然的活动。 (P125)活动区:是投放有丰富材料,能够支持幼儿开展特定类型的学习与游戏活 动的相对独立的小空间。在这空间中,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和游戏伙伴, 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周围事物。 (P149)平行:是指所有游戏者在游戏中同做一件事情,有相同的动作要求, 角色是平行的,赢得游戏对于游戏双方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。 3 (P149)互补:是指游戏双方在游戏中分别做不同的事情,有不同的动作要 求,关系是互补的,赢得游戏对于游戏双方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。 (P170)角色游戏: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的手段来自主地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 体验和认识的一种游戏活动。 (P174)角色扮演:是指儿童借助语言、动作、物品等媒介装扮他人或他物,是角 色游戏的核心要素,其发展主要体现在角色转换、角色意识、角色分配与轮流、 主题与情节等几个方面的发展。 (P192)建构游戏:广义的建构游戏指幼儿运用积木、插塑等较小的材料通过搭建、 接插等动作组合成较大的物体的游戏活动。狭义的建构游戏指积木游戏。 (P197)表征行为:指幼儿用组合在一起的积木来表示某个物体。表征行为是构 成建构游戏的两个关键要素之一。 (P197)搭建行为:是指幼儿把积木颗粒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起的行为,如把积木 首尾相连拼接在一起。搭建行为是构成建构游戏的两个关键要素之一。 (P211)规则游戏:是指至少有两人参与的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游戏活动。教 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,组织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,也属于幼儿 园规则游戏的范畴。 (P215) “动即快乐”:是儿童规则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,具体表现为儿童只是因 为对仪式化的动作感兴趣而不断重复和模仿游戏的动作。这阶段,游戏规则不具 有来自于外部的强制性约束的作用,着中国无意识的表现与儿童规则行为发展的 第一阶段的表现是相对应的。 (P215~216) “规则神圣
SY∕T 6671-2017 石油设施电气设备场所ⅰ级0区、1区和2区的分类(2-2).pdf
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,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,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(可下载、阅读),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,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。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,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) ,上传者